在生活中勤修禅定
《白话佛法》的内容海纳百川,兼容并蓄,其中也涉及了一些其他法门的修行精华,供我们作一些最基本的了解,但在实际修行中还需保持一门精进,做到一门深入和遍参法界之间的平衡。
在第二册《提升人的境界修炼菩萨之光》中,简单介绍了从凡人的境界上升到色界、无色界的过程,认识禅定在转凡成圣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。我们经常说,学佛是为了跳出三界六道轮回,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人间也属于欲界的范围,在人道之上是天界,分欲界天、色界天和无色界天,天界有二十八层和三十三层的不同说法。修行就是从人道而起,通过净化心灵、提升生命能量,首先达到的是依靠禅定进入色界和无色界。色界已经超越了人能了解的物质世界,色界天人已经进入光和能量的形态;而无色界天人更是达到了精神和空定的境界。
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,也可以合称为四禅八定,佛陀当年也曾经依以修行。色界和无色界虽然是世间禅定,没有超出六道,但却是出世间禅定的基础。众生因为无明愚痴,所以在三界轮回不休,假如我们通过修行逐渐脱离了人间欲望的束缚,启发了空性智慧,就会逐步进入澄明静虑的境界,拥有了禅定的基础。
师父曾在法会上讲解过修学禅定的初步方法,即数息观和不净观这“二甘露门”,并在讲座中介绍了小乘的五门禅法和四念处,以及大乘的清静无为、空性实相等修法。禅定是各法门共同的修行内容,但不同的法门、不同的修行阶段、不同的根基和环境,修禅方法各有不同。在2017年5月26日的节目里,师父回答了心灵法门同修如何修禅定的问题,并在其他开示中提到,禅是智慧,不是一种特定的修法,在家人环境嘈杂、生活繁忙、能力不够,没有相对安全的条件,就不要随意打坐、入定观想,一旦出现失误,受魔干扰,后果非常严重。我们可以把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和事当成修行道场,把佛法生活化,在动中修禅修定,天长日久,功夫自然成就。
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,而这种不如意,是建立在自我的、错误的认知基础上。师父在每一篇开示、讲解每一个义理时,都用常见的生活场景来作譬喻,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把个人的经验感知,逐步转换成佛法的观念,如果禅定没有运用在生活中,永远是一套知识和技巧,是枯燥乏味和没有效果的。生活中的禅定不是枯坐冥想,而是活泼的随机应用,假如通过长期的薰习,形成了全新的、正确的心理习惯,原本暗淡的人生将焕发出理性和智慧的光彩,这就是佛法的调心和治心作用,也是禅宗法门简单质朴而又直指人心的魅力所在。
戒定慧三学是修行必由之路,禅定是其中的定学,禅定本身就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智慧,是修行的枢纽,我们在定中深化守戒,在定中启发智慧。在各期开示中,师父用很大的篇幅对定学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,教导我们如何由浅入深,在生活中修禅定,把教理内化成自己的心性。生活中的禅定,是处理矛盾时不争不闹、智慧化解,维护家庭平安幸福;工作中的禅定,是不计得失、无私奉献,恪尽社会责任;修行中的禅定,是放下功德、谦卑精进,不为弘法中的名利所动,永远保持成佛的初心。
禅定的境界不体现在文字上,修行也不是以掌握理论的多少论高下,而在自身的受用中。在家修行人像常人一样生活工作,动中修禅的功夫,在于红尘中守戒静虑、清除杂念,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能力。锻炼面对各种环境毫不著相,身心活泼而清净,这才是修真正的如来大定。
佛教的生命旨归是涅槃寂静,让凡夫躁动不已的心回复到像佛一样的平静。随着我们动中修禅能力的进步,自私暴躁的心性就会向安详自在、圆融光明提升,这种修证功夫反映在生活中,是通达社会事理、处世积极慈悲;反映在修行上,是消除人生烦恼、行善无相无住。
真正的修行是立足于当下的条件,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困境和轮回。在生活中勤修禅定,禅定引发般若,定慧循环增上,凡夫的心会转向清净光明,从世间禅定起进修出世间禅定,境界由人间上升至天界,直至出六道,生净土。
在烦恼中启发根本智
人道就是烦恼道,从出生到死亡,从帝王到平民,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烦恼,无明烦恼伴随我们一次次轮回,故束缚生命的十二因缘中,第一个环节便是无明。如何破无明,见本性,进而断生死?《放下烦心找到正觉》这一篇中告诉我们:学会在红尘中启发根本智,找回本具的光明本性。
人间的圣贤和凡夫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两样,都面对着红尘中各种各样的烦恼。所不同的是,圣贤能够用自己的本性来主导身心,任凭环境千变万化,任凭艰难阻碍不断,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变的初心,一颗佛心如如不动;而凡夫稍微遇到一点风吹草动,马上妄心大动,被欲望和妄念迷惑得分不清东西南北,被自己身体和心中的欲望所控制,就像大海中盲目漂流的孤舟,无数次重复着人生的悲剧。
师父在一次讲座中谈到,任何一个成就者,都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走出人生困局的。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局?很显然,凭着在人间学习、积累起来的这一点点浅薄的、有限的、不究竟的智慧,是无法从根本上超脱人间烦恼的,犹如我们只掌握了小学文化,就永远无法解决小学阶段的所有问题,只有掌握了中学、大学的学习能力,我们才能彻底摆脱小学阶段的所有困惑,站上一个崭新的起点。
同样,破除轮回的迷惑,需要我们有能力拨开重重无明烦恼,平息妄心的滔天巨浪。佛法认为,本性和妄心其实是一如,本性是虚空的,是我们自己去照见了人间的烦恼,烦恼就留在了心中,妄心就开始启动;本性是寂静不动的,是我们自己去执著了烦恼,妄心就开始兴风作浪。本性就像是亘古以来平静的湖面,而烦恼是投入湖中的石头,激起的浪花就是起伏不断的妄心,因此只要学会降服烦恼,湖水就会逐渐恢复平静,我们和佛一样的根本智慧就会显现出来,逐步接近明心见性的状态。正如第三册中的开示:一个人如果能达到正等正觉,什么都想得通,就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六根,防范人间的六尘;不接近六尘,欲望马上就没了,业力马上会消失,然后六道轮回在你这里也会消失,因为你把什么都看空了,你不会轮回了,所以不生不灭的情景就出现了。
如何在生活中落实经教,学会启发根本智?这篇开示中,师父提醒我们,任何人想要走上觉悟之路,首先要安静下来,用理智来控制欲望,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气,认真忏悔之后努力改正,这个过程,就是我们发现自己烦恼的根源,并学着去降服它的锻炼过程。
我们学习的一切经教,都是从佛菩萨的清净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根本智慧,但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了,并不等于我们已经真正掌握了它,还有一个起用根本智的过程。对初入佛门的我们而言,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,有始觉、相似觉、随分觉直至究竟觉这几个阶段,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伴随着无数次对空性智慧的深入理解,和降服自我烦恼的反复磨炼。
师父曾经在《白话佛法》和讲座中,解释过根本智和后得智之间的辩证关系,后得智是从根本智中生起的。对学佛修行来说,我们通过后天持续不断的学习、实践、证悟,所理解和得到的,其实就是我们本来就已经具足的根本智,从这点上说,根本智和后得智也是一如,根本智好比太阳,而后得智是哺育万物的阳光。
学佛前,我们都是不觉的凡夫,在烦心的主导下失去了正觉,在迷惑颠倒中造了许多恶业;学佛后锻炼把烦心放下,放下的过程就是后得智,从始觉开始,直至究竟觉,这个过程所启发的,其实就是根本智。当根本智逐渐显现时,我们就能够掌握越来越多的利益众生的能力,用种种善巧方便去自觉和觉他,并在自觉和觉他中走向觉行圆满,让自己和众生都能蒙受佛法的利益,脱离苦海,走向真正的正觉。
由定慧而生起光明
在一次节目中,有听众问: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?师父回答,是久远劫之前,人未经污染的本性与佛一样的清净光明,并不是指这一世轮回生命的起点。另一次,听众请教灵魂与佛性的关系,师父答,一个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,灵魂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,但灵魂中有原始的佛性,也有轮回中沾染的各种污垢,如贪瞋痴等。广播讲座中开示,众生自出生起,无明和佛性就同时伴随着我们,因此佛法称为“俱生无明”。
从这三次解答中可以知道,从我们降生人间开始,无明与佛性、黑暗与光明、善良与邪恶、解脱与堕落的机缘就同时出现在生命中,就看我们到底选择走哪一条道路。学习《先有觉才能知道悟》这篇开示,一开头就告诉我们,从灵魂注入肉身的那一刻起,人的一言、一行、一个念头就开始铸造未来的生命走向,过去已然成为定数,但当下的缘分足以改变今后的一切,因此人间是改写命运的宝地,是转凡成圣、证得佛果的枢纽,而这一切,从最初的觉悟开始。
学佛前,我们都是热衷于在名利场中打滚的不觉凡夫,把迷惑中的造业无数视为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;皈依佛门后,开始敬信三宝,听闻佛法,闻思修慧,通过修十度般若,渐次破除无始以来的妄心污染,开始觉知清净佛性,待因缘成熟时,佛力加持就能够亲证阿赖耶识中的本觉,这就是始觉。
师父在这篇中讲解了三地菩萨的修证境界,如果从成佛前的十地菩萨与十度般若的关系来看,三地菩萨在广修福德、解悟真理、弘法利生等修行中,重点是修忍辱,菩萨以对众生的无限悲愍、忍耐、智慧、坚毅等力量,显化出遍照十方虚空的大光明,身处甚深禅定,而又不执于禅定的境界而得大自在、大净果。
证得三地菩萨的神通境界和禅定妙智,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点深奥遥远,但转凡入圣的修行从生活中做起。从三地菩萨的忍辱修证中得到启发,学佛的关键是一个“忍”字,因守戒而能忍人不能忍者,久而久之必定生出强大的定力,在定中启发出清明通透的智慧,智慧逐渐壮大而生起光明。简言之,因戒而忍,因忍得定,因定发慧,因慧生明。其中修忍辱是转凡成圣的关键,无生法忍则是彻底的自由和解脱。
忍辱之所以成为十度般若中的关键,因为它是明了因果、智慧观照下内心的修行,是心行上的功夫,绝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是非不分、胆怯懦弱,其实生活中处处有锻炼的机会。
对自身而言,如果有人做了一件很伤害我们的事情,从因果上观照,很可能是我们宿世的亏欠,现在以这种方式来讨偿,假如以牙还牙,针锋相对,则旧债未清,又造新业,冤冤相报,不如当下退步一步海阔天空,了结旧债,现实中相安无事,修行上少了障碍。
经过长时间的锻炼,我们会突然发现,这种智慧的忍辱让心量明显变大了,原本认为很大的烦恼,现在可能不值一提;再进一步会恍然大悟,原来所有的烦恼,就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。这时候,会觉得这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,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,无生法忍的境界就渐渐清晰起来,故烦恼与菩提,本是一体。
对众生而言,忍辱更不是逃避该负的责任,放弃弘法护法的职责,纵容伤害三宝的恶行,如果这样,就成了世间没有原则的老好人、懦弱退缩的胆小鬼。但在事相上惩恶扬善、保护众生和三宝的同时,心中应定慧分明,不起瞋忿,对无明作恶的人生慈悲心,希望佛力加持他们回头是岸,这也是一种忍辱。所以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,并不是一味地慈悲感化,也有雷霆金刚的震慑手段,但菩萨的心中,永远只有对众生的慈悲。
学习这一篇后,对“忍辱”一词有了新的认识。真正的忍辱建立在深信因果和深厚的教理体悟之上,菩萨行人在修忍辱中,以超出世间局限的理智去看待人间的是非对错,又因了知实相而不再执著于它,这就是师父在讲座中谈到的“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不动”。
因此,忍辱能修出心中的光明和功德,除尽心垢,是明心见性的起点;而忍辱是为了未来有能力负重,能承担起更多弘法利生的责任。故菩萨次第修行是为了成佛,而成佛是为了更好地度众生,证无上正等正觉,这也是我们的榜样和学处。
分享人:李同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