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净心能生起一切功德
师父在2月份的每日开示中再次提到,清净心植众德本,又在之前更多的开示中强调,真正的修行绝对不能有任何图回报的心,学佛修的就是一个清净心,修到最后,非但一切名利要抛开,连“我要成佛”这一念也要放下,心清净自然,一丝挂碍都没了,就与佛真相应了。
尽管我们一开始学佛都可能有求,但那只是师父说的“引桥”,不是真正的“大桥”,境界一定要及时向佛菩萨靠拢,绝不能把佛法接引初学众生的方便当成究竟,把尊贵的教法当成换取有漏福报的手段。假如这样,我们辛苦修行一生,最终还是流转在三界六道里面。
学了第八册里《理解佛理 得人间法理》,对遍行诸善法后,及时放下对善法功德的执著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。仔细思考,我们为什么长久轮回?最根本的原因是心不清净,时刻想着个人的利益和得失,眼里只有别人的不是,总觉得没一个人比得上自己,最好世上一切好处归于自己,坏事倒霉都让别人承担。这样贪瞋痴具足的心,念念与三恶道相应,犹如一块田地长满了杂草垃圾,善良的果实就不会成长。
师父为如此重视清净心?想来是因为清净心能除一切恶,生一切功德。心一清净,定力、智慧就会增长,看众生只是形相和福报的差别,不分高低贵贱,全部都是未来佛,就是平等心,有了清净心和平等心,一定会发起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心,这时再利益众生,无量功德成就,修行哪有不成功的道理?
轮回的根就是贪瞋痴,其中贪最可怕,怎样除悭贪?就从我们学佛后帮助别人的心态下手。“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,所谓善人,人皆敬之,天道佑之,福禄随之,众邪远之,神灵卫之”,开示引用太上感应篇中的一段话,说明在教化众生向善成圣的层面上,儒道释三教有着众多内涵相通的精神。三教中的圣人虽然终极不同,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: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。若施恩图着回报,障碍了清净心,充其量修了个福报,不是功德。因此不图回报,更不追悔,在世人眼里,是在做一点都不划算的傻事,但在修行人眼里,却是在除自己的贪欲,断轮回的总根,这才是不错乱修行。
师父在这篇开示里提到了一位精进弘法、帮助过无数人的师兄,他的妈妈生重病时,虽然他没有寻求别人帮助,但许多人主动发心帮他念经祈求。为什么能得到众缘相助?还是因为“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”。当他多年来忘我地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时,发的是真诚心;不生求回报的希望,发的是清净心;毫不保留把众生当亲人,发的是平等心;把救度众生的愿行视作自身的责任,发的是正觉心;用一切知识能力为人拔苦予乐,发的是慈悲心。发这五种心,就是佛法讲的菩提心,以菩提心行的一切布施都是三轮体空的清净施,对内心成就功德,于外相成就福德,因此佛门中,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,收获其实更大。
修行中,我们经常说要发大慈大悲的心,但慈悲心是不可能凭空发起的,慈悲心建立在清净、平等心的基础上,而清净心与平等心相辅相成,正因为把众生平等地当亲人,才会施恩不求报;也正因为不求回报,发心才更清净,毫无条件地去利益众生的慈悲心更纯洁,更真诚。如此循环促进,菩提心一天天壮大,一天天纯净,觉悟也更深入。
学习这篇后总结,虽说真正的清净心是“犹如莲花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”的境界,对我们而言非常遥远,目前要做到的,就是放下人我分别,逐步灭除我执,先消除害人害己的狂妄、嫉妒、恶毒等不善心,再时刻置身于善知识的摄受薰习中,心中念着众生,我们就走上了通往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。
平常心才能与佛相应
信仰是修行路上的航标和灯塔,是恒久动力的源泉。“我心本是佛”,在信仰的指引下,用正信、正见、正行的力量把佛的悲智植入心中,我们就能走出无始以来的迷惑,获得清醒觉悟的人生,恢复本具的佛性。
历代修行者都是以信仰作为凡心与佛心相应的第一座桥梁,坚信、净信的力量能产生披荆斩棘、无往不胜的勇气,突破一切违缘、魔障。在第二册《用助力把佛菩萨植入心中》的开示中,我读懂了成就佛道的第一步——建立坚定的信仰,以及修行中应保持的正确心态——平常心是道。
这篇开示告诉我们,第一个方面,真正的信仰从何处开始建立?途径大致有三种:一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真实受益,二是自己亲身体验的殊胜感应,三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空性智慧。第二个方面,从信仰到修行,我们将经历戒、定、慧三个层次的学习,逐步安定躁动不已的妄心,恢复与佛心相应的平常心,以平常心成就佛道。
在建立信仰时,有平常心就不会陷入迷信。我们经常在博客、法会、共修中看到不计其数的法喜分享,有的重症康复,有的绝处逢生,有的家庭重圆,更多的人从阴郁暴躁变得充满朝气,身心焕然一新。
学佛人不打妄语,这些发自内心的朴实语言,让人对佛法生起了最初的信心;当我们试着开始修行时,佛菩萨会以慈悲神力加持,让我们感受到佛的法身无处不在,这时可能会有一些殊胜的感应,如偶然梦中见佛、听到佛乐、闻到檀香、有求必应等等,但要有平常心,清楚地知道这是佛菩萨让众生发起坚信的方便,而不是已经证得了圣果;最后,当我们懂得了“凡属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道理后,就会把学习的重心从获得感应、有求必应等,转移到专注于内心的修持,真正的解脱修行就从此时起步了。
修行的过程更要以平常心对待。修行中会出现一些玄妙的感应和现象,但要用平常心来看,不要好高骛远,追求渲染,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见性开悟,因为一步不慎,严重者甚至会入魔道。
师父一直提倡我们践行“生活佛法化,佛法生活化”,前者是在生活中学习佛法,后者是自然地按佛法来生活,就如循序渐进的戒定慧三学,修戒是完善道德,不犯恶业;修定是获得内心平静,锻炼定力;修慧是提升智慧,消除烦恼。但当修到一定程度时,这三者又会互相增上,戒力、定力、慧力会逐步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一言一行中,自己又不觉得是在刻意地修行,这也是平常心入道的方式。
当我们以平常心来生活、修行,以三世因果、缘起性空的视角看世间后,会发现佛法揭示万象本质的说法真实不虚,其实一切现象的出现、消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过程,就如春种秋收一般平常。随着对佛的教法、证法进一步认识,我们的内心就越来越归于平常,无论外境如何变化,内心都能看破它的无常本质——有生就有灭,缘起性本空。这时候,原本起伏不止妄心妄念将逐步息灭。
只要妄心息灭,真心本性就开始现前,这时再以真心去随缘努力,包括自修自度,做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,我们就不会被获得的一点成就和别人的赞叹所左右,永远保持一份清醒和谦虚。就如师父所言,修行人应行一切善而不执著于善,就是走上了转染为净、转识成智的菩萨道,人间的报身也向清净的功德法身转化。
在这个从信仰到修行,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中,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主干,也是修行的起点,最终,它将促进信仰更加纯净坚定,直至恢复与佛一样平常的初心,那就是修行的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