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
学佛后,我们都很关心未来的生命趣向,希望能够超出六道,乃至证得圣果。“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”,未来生命契合十法界中的哪一界,就决定于我们从当下起的每一个身口意行为,正如师父所言,自己才是命运的真正谱写者,而心是修行的总纲,一切善恶都在心的作用下形成引导生命的力量。因此心决定命运,与其好奇或希望,还不如从现在开始转变和净化自心来得实在。
佛经上说得很明白,守五戒来世才能得人身。末法众生早已习惯了恶行、恶言、恶意,大多数人的轮回是走下坡路,就拿我自己来说,尽管从小到大没干过坑蒙拐骗的勾当,也没有什么大奸大恶,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和不错的生活,待人做事还讲点良心,在别人眼里几乎算世间的好人了。但学佛后仔细一对照,却发现来世很可能连个人都做不了,因为杀盗淫妄酒几乎全占了,即使没做出具体的身业,但意业和口业同样犯过,再加上前生尚未成熟的恶业,临命终时堕落的概率就远远大于超升。
在家修行,先不必说今生要大彻大悟、见性成佛之类的远话,从实事求是做起,太虚大师云“人成即佛成”,连人都做不得,何以成佛?师父也经常强调,即人身而修佛道,并在《佛法就是大善缘》的开示中敲响了警钟:修行就是醒悟改过,必须从当下起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,否则一失人身,将旷世长劫地沦落于剧苦无比的三恶道中。
当我们认清轮回之苦和人身宝贵后,会看清人间任何的快乐相对无始无终的轮回而言,都是昙花一现,唯有出离六道才是究竟,应发起殊胜的出离心,走上真正的修行路,而这样的发心就契合了佛菩萨接引众生永得安乐的大愿。同时,这篇开示希望,我们应进一步将对苦的感受和离苦得乐的希求扩展至他人,悲悯他们的痛苦,希望他们幸福,并在智慧的摄持下,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。
师父曾经解释过何为善男子、善女人?至少在人间只有善,没有恶,按照这个标准,许多人都还没有达到,包括我自己。现阶段,我们可能觉得修心很苦,菩提心很难真正发起,但师父提醒大家“善行从菩提心来,菩提心是学佛人的大善缘”。
现实中,有些人虽有帮助众生的善心,但遇到境界、魔障阻碍时,因为心力微弱,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就小,无法坚持下去。学佛前我曾参加过公益助学、助养孤寡等慈善活动,很多人一段时间后就不再继续了。因此没有菩提心的摄持,世间的善行就如无根浮萍,是随心所欲、不会长久的,而且很容易在行善的过程中变质成利己的行为。
而菩提心有着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,所感召的巨大加持力能断除自身烦恼和所知障,是一切法门的修行基础,一切善业的根本和菩萨成佛之因,任何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发起菩提心,就能称为人间的凡夫菩萨。我们过去连人都没有做圆满,那就从五戒十善开始修,但如果能发菩提心,虽然它还不清净圆满,但这时修五戒十善就不再是有漏的人天善行,而是升华成了菩萨道的修行,未来在究竟上就能获得佛果,因此,是否发菩提心是凡圣之间的分水岭。
菩提心之所以是学佛的大善缘,对自身而言,我们的修行能藉由佛力加持而顺利精进,能启发智慧,逐步圆满空性正见;对众生而言,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善行帮助;对当下而言,能促使我们生起慈悲包容心,消业增福,化解灾厄;对未来而言,菩提心就是菩萨道乃至佛道的起点。因此,无论是自求无上智慧,还是普度有情众生,菩提心与空性正见如车之两轮,是圆满佛道的前行。
因为众生心念的差别,才有了不同的业力和生命层次,而只要得到了人身,就已经处在佛的五乘教法摄受之中,若能发心受持,循序渐进,自善心而发出离心、菩提心,我们所利益的范围就从自身逐渐扩大到一切有情,因此,佛法就是众生的大善缘。
守住身心
善护功德
师父曾指出修行的目标:一辈子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从小我发心扩展到大我、有情众生,最后,作而无作,愿而无愿,放下对功德、对成佛的执着,成就广大无碍的清净心,以种种妙法广度有缘。对我们而言,这是终生不懈努力的方向。
佛的一切经典、教法,都在教导我们开发自性中的力量,恢复本自具足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而这至关重要的三心又与境界、功德密切相关。功德是修行的结果,境界是修行的成绩,而真正清净无漏的功德,又源自于内在的境界。初发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一切善心和智慧的循环推动下,才能不断纯净圆满。
师父提醒我们,初学阶段一定要重视积累功德,功德能消业障、保平安,减少内外环境的阻碍;做功德的过程中,接触了比我们苦难更大的众生,就会逐步放下自身烦恼的执念,打开心量去帮助他们;度众的同时,又会发现自身缺点,激发学习动力,做功德的能力更大。
虽然最后要彻底放下功德,但功德是修行中的重要一环,有了功德再去放下,而不是还没功德时就先空谈放下。我们都希望积累功德,也在天天做功德,但有多少是真正无漏的功德呢?师父在一次开示里讲,功德分两种,一种是“我”在人间做的功德,是有漏的;一种是了脱生死、广修六度,并指出“不客气地讲,很多人做的功德全部都是有漏的,梁武帝造了那么多庙,为什么没有功德?因为他漏光了”。建寺安僧、弘扬佛法,本是清净广大的功德,但有目的就是漏,四处炫耀又是漏,一代帝王建立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的功德都经不起漏,何况我们?
功德漏尽即是堕落。白话佛法里有许多关于“功德有漏”的话题,总结起来就是要守住眼耳鼻舌身意,让善事转变为功德。一一对照师父举的这些日常例子后吓了一跳,发现自己并没为众生和弘法做过多少,却竟然天天在漏,原因在于一发心不纯,二守戒不够,三心态执着。
就拿放生来说,也按师父教的发了“为弘法和帮助众生而消业障”的心,但百分之百的真心吗?肯定不是,总夹杂着些为自己求福报的心思;刚放生完看到不顺眼的事了,马上心生厌恶;想着许愿的数量放完了,怎么还没好?虽说诸功德中放生第一,但这样漏起来,功德大多成了福报。
再看生活中,漏的地方更多:刚念完经就开个玩笑;单位里接个电话马上烦恼;回答问题,同修不理解就急躁;学开示看不懂还想装懂;随口说一件道听途说的事情、讲一个偏听偏信的评论、不经意间一个不善的眼神,连吃顿饭都挑剔不合口味。放生、弘法这些修行人的本份事也要执着,有时会心中比较一番,我放生比他多,念经比他多,为什么他的进步比我大?如此一来,犹如一把硬币放在破洞的衣袋里,时间长了,本来就不多的功德日日漏失,最终还有多少能推动自己出三界六道?
第八册《漏尽功德无益处》中,指出了我们经常产生漏的根源:爱欲、贪心、无明、烦恼,还指出了漏的最后结果——堕落。看完这篇再对照十二因缘流转,过去的无明引发身口意三业,眼耳鼻舌身意接触不良环境,转化成心的感受,生起爱欲憎恨并执着于它,形成自身的烦恼,来生投胎再受生死。
这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轮回的原因。可能我们过去生中有过修行,甚至有过一点小小的成就,但为什么至今依然在六道中打转?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就是功德有漏。许多修行人包括我自己,今生福报还算不错,哪里来的?过去生修行的功德换来的!本来应该得到的是一座宝山,现在却变成了一颗廉价的糖果。
如果今生再把这两样放在面前,一定没人会选糖果,但没有守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,我们等于已经放弃宝山,拿起了只能甜蜜一时的糖果,这就是功德有漏的果报。修行就是生活中的觉照,一念不正即漏,守好六根,净化八识,才是出六道的第一步。
李同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