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以修行人自诩。26岁开始信佛念经,接着遇到恩师,深得恩师加持,仗着修的早一些,常常另眼看人,傲慢早已深入骨髓。对待家人,更是如此。家人的很多做法不入我眼,不入我耳,不入我心。我常常默默不语,摆出一副臭脸。早之前更甚,动不动就音高八度,怒目圆睁。随着这几年每日听电台恩师的教诲,我也时常懊悔,何时才能既无牵无挂的修行,又能和家人和睦相处呢?恩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放下,可是身处滚滚红尘,用什么方法放下?恩师教育我们要善待每一个众生,一善解百灾,可是师父说破了嘴,我没有悟到,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。
有段时间,我逼着自己放下一切,不管老公的一举一动,不管孩子的喜怒哀乐,不管同修们的交流状态,都随他们去,爱怎么样怎么样!我要的是——放、下。结果,我成了一个硬邦邦的人、一个冷血的人、一个没有笑容的人。我后悔要孩子、后悔要家庭、后悔没有出家,看不惯身边的一切。可是,我真的放下了吗?我放下了别人,却没有放下自己。我成了一个及其自私的人。
老公一直容忍着我,老公说孩子不能没有家;孩子一直容忍着我,孩子说,妈妈,我会原谅你一千次、一万次;同修一直容忍着我,同修说,出来共修吧,大家都想着你。我忽然感到异常的孤独,我怎么和他们不一样了?他们怎么都那么温和,给人以温暖?家人没有像我一样形式上的修行,而实际上,他们却是在修行,而我为何一直说要放下,却越来越执著?
是我错了。
我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,其实那只是自大罢了。
我只听到恩师说放下,却没有在意恩师说“放下自己”。到底什么是放下?
老公虽然没有形式上的修行,但是我所有的一切他都包容。我起的早,我到他房间的卫生间洗漱,他虽然被打扰,但是什么都不说,默默的起身到另外的房间去睡。当他醒来,对我一脸笑意,并没有因没有睡好而不快,这是放下;当我说要出门放生,他二话不说,把车给我,自己挤地铁上班,并没有因此不快,这是放下;当孩子正在起劲的玩玩具,我把他叫过来给菩萨请安,他马上把玩具扔一边,开心的跑过来给菩萨磕头请安,这是放下;同修们平时忙于工作养家,一说要共修,大家没一个迟到,开心的一起念经交流,这是放下;恩师面对像我这样辛苦培养却顽固不开悟的弟子,依旧慈悲,这是放下。我身边的人,每天都告诉我什么是放下,他们都是我的善知识,而我却因执著自己而看不到这些善知识的教导。
什么是放下?放下是慈悲,是放下自己,接受别人,放下需妙法。
对于全家都修行的人,好比石堆里的金子,弥足珍贵,不是一般的有福之人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经历过痛苦才寻找到这条解脱的法门,可以说是半路出家,对于这样根基的家庭环境,我们对家人的放下,就是接受。我们接受了别人和周围环境的不足,就不会想到埋怨他们,恩师在白话佛法有过一段话:“你只要讲了别人不好,你马上就得到一件东西了,得到什么东西了呢?即得傲慢之果。所以不要去讲别人的不好,你去讲别人的不好,你马上就会将傲慢之果又分出一个恶果,就是执著。你不能自己解决掉吗?”。恩师这里说的,我认为就是叫我要接受,接受了,便放下了;不接受,指责别人,得到了傲慢、执著。
我们当然有远大的理想,当然希望家人一起共修,但是理想要以现实为基础,找到对的方法,才能改变现实。如果不切实际的强制、压抑、控制,搞不好会把这根弦绷断,伤人伤己。说到妙法,是以菩萨的慈悲为基础,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恶为基础。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础上,发慈悲心,他人才会被感动。而不是仗着家人、同修关爱我们,凭自己是所谓的修行人,指责他人,厌恶他人,根本没有把别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。
放下是接受别人,也接受自己。
佛菩萨的境界,是每个修行人的终极目标,可是现实是,我们经过无数的轮回,业障深重,距离佛菩萨的境界,太远太远。当面临业力磨练的时候,如果我们不接受自己的根基,就容易好高骛远,急于求成,难免垂头丧气,恨自己,更有甚者气急败坏,退转诽谤。那么接受自己的业力,承受果报,放下不切实际的目标,一步一步地修,我想会更加开心和踏实吧。
感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让我遇到明师,恩师用灵魂在关照每一个弟子,恩师的佛言佛语,我看的多、证悟的少,我下一个目标就是把恩师简单的话好好悟,变成自己的一部分,感恩此生遇到恩师,感恩各位善知识。
北京同修 合十